尹海山律师
当前位置: > 刑事百科 >
认定“凶器”需把握四个特性
发布者:admin 发布时间:2020-12-07 14:19 阅读:
 
 
马量 关玉新 宋剑峰
  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《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第2条第4项规定,持凶器随意殴打他人的,应当认定为“情节恶劣”,按寻衅滋事罪定罪。可见,对“凶器”的认定是界定罪与非罪的关键所在。
 
  “凶器”作为法律用语,在1997年刑法中首次出现,即第267条第2款规定“携带凶器抢夺的,依照本法第263条规定定罪处罚”。在此基础上,刑法修正案(八)将“携带凶器盗窃的”增加到刑法第264条规定之中,以盗窃罪定罪处罚。以上就是现行刑法中关于“凶器”的规定内容。此外,最高人民法院《关于审理抢劫、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》有关于转化抢劫认定中“使用凶器或以凶器相威胁”的规定,由此可见,廓清“凶器”这一法律术语很有必要。否则,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司法实践中涉及“凶器”类案件的判断和处理。
 
  虽然,目前关于什么是“凶器”没有明确的法律解释,但笔者认为,刑法意义上的“凶器”应是动宾词组,凶是动词,器是名词。现代汉语词典对“凶器”的解释是行凶时使用的器械。这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认可的概念。器,就是指器械、工具或用具。凶,是指行凶。但该种解释并不是刑法意义上关于“凶器”的理解,要想抓住这一概念的本质和核心,笔者认为,应从上述关于“凶器”的法律规定来看。
 
  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:对正在进行行凶、杀人、抢劫、强奸、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,采取防卫行为,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,不属于防卫过当,不负刑事责任。显然,刑法分则没有“行凶罪”。在这里,“行凶”等同于“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”。在“携带凶器抢夺或者盗窃”的相关司法解释中,也有类似表述,即:足以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器械。由此可以明确,“凶器”应具有足以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功能强度,这是其一。第二,相关司法解释都有“行为人为了实施违法犯罪”的明确表述,这就是说,需要从使用者主观意图上去判明某一器械是否为“凶器”。第三,“凶器”应为使用者自力自主所操控。如用车撞击杀人,车就不能称为“凶器”,而属于作案工具。第四,“凶器”应是器械、工具或者用具,而非其他。如投毒杀人,所用“毒物”不能称为“凶器”。
 
  综上,从刑法意义上认定“凶器”需从四个特性去考量:一是功能强度上足以危害他人人身安全;二是主观意图上是为了实施违法犯罪;三是动力来源上为使用者自力自主所操控;四是物理特性上系器械、工具或者用具。以上四个方面,既涵盖了相关司法解释中关于“凶器”的应有之义,又完善了“携带凶器抢夺”和“携带凶器盗窃”特定罪名下对“凶器”解释的局限性,能够全面把握了刑法范畴内界定“凶器”应当具备的要素,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。
 
  (作者单位:辽宁省北镇市人民检察院,锦州市人民检察院)
 
 

相关案例

查看更多内容

本站相关案例及文章

认定“凶器”需把握四个特性司法解释

查看更多内容
上一篇:依据犯罪情节确立非法经营罪罚金标准
下一篇:事先约定转移诈骗所得属共同犯罪
相关文章
尹海山律师

友情链接

        
办公地址:上海市黄浦区中山南路969号谷泰滨江大厦13层1301室(南外滩 靠近董家渡路)电话:18616344909 EMAIL:86054476@qq.com
Copyright 2015-2022 上海辩护律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4137号-1
 
QQ在线咨询
咨询热线
186-163-44909